WEDCV155VD5RRV515DV |
OKAPI 推薦
-
文/陳琡分2014年08月12日
2011年,以《這就是天堂!我的北韓童年》為創社作,莊瑞琳領著「衛城」加入出版行列。三年來,衛城送上讀者眼前的,文學如《瘟疫與霍亂》《哈德良回憶錄》《閣樓裡的佛》,歷史如《百年追求》《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社會如《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社情漫畫:公 -
文/陳琡分2014年07月17日
蜿蜒於中部的濁水溪,是臺灣第一長河,也是許多自然與人文的奇妙分界——濁水溪以南秋冬少雨,為典型熱帶型氣候,日治時代,官方以此為界,南種甘蔗,北植稻米,形成「南糖北米」的差異。而早期河港往來交易熱絡,商人組成商業工會「港郊」亦以濁水溪為界,以北的港口為「頂港」,以南稱「
內容簡介
這是一個歷史學者,長期專研區域史、地方史的延伸與結晶。
這是一部關於河川生命史的書,記錄濁水溪從開發、質變到生態嚴重受創的曲折過程。《濁水溪三百年》讓我們看到一條泱泱大河以及兩岸豐饒大地和素樸子民,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輪迴展演的生命滄桑。
(本書特別收錄《南風》作者許震唐的濁水溪紀實攝影)
一七○九年施世榜興築八堡圳至今,濁水溪開發已超過三百年。在濁水溪沿岸,有號稱「東洋第一」的日月潭第一發電所,媲美舊金山大橋的西螺大橋,下游沖積扇在日治時期成為糖業帝國,最早的農民運動「二林蔗農事件」也是發生於此。從農業到工業,濁水溪一直是餵養臺灣土地的要角。然而近百年來,它的水土爭奪戰更形劇烈,從上游到下游,處處可見「殘山剩水」的警訊。我們不得不回到歷史,瞭解濁水溪在人類的造作下,如何形成南北岸的不均質發展、兩岸居民的水源之爭、超抽地下水導致的地層下陷、河川沙漠化、以及工業和農業「水戰」等等歷史難題。
本書作者累積二十年研究功力,以長時距的歷史縱深,解讀濁水溪的六個關鍵年代。濁水溪在清朝與日治初期洪患頻仍,一八九八年戊戌水災,濁水溪改道造成十餘個庄頭毀滅。一九二○年後,日本官方修築堤防,濁水溪從此固定在西螺溪河道,成為我們認知的濁水溪。強調「治水」也「治山」的日本官方,進行山林保育,積極開發河川浮復地,使濁水溪平原孕育出一批農村菁英,造就臺灣的米糖精華區與也激發了臺灣最早的農民運動。一九三○年代,官方積極開發濁水溪的水力發電,使濁水溪也成為工業之母,但是水壩與電廠的進駐濁水溪中上游,造成河床乾涸、泥沙淤積等極大生態代價。
六○年代後,進入後米糖時代的濁水溪,以開發地下水解決需水問題,引來地層下陷危機。九○年代起,集集攔河堰引水工程的設置,則使大型工業區如六輕、國光石化、中科四期等覬覦濁水溪的水資源,造成工農激烈衝突。從農業之河到工業之河,濁水溪始終與臺灣社會緊密關連,這本著作以現實關懷為出發,用宏觀的視角、綿密的史料為基礎,進行跨學科的論述和探討,不只是作者對濁水溪開發三百年的研究與省思,也為當前的環境爭議提供深厚的歷史脈絡。
本書特色
收錄濁水溪紀實攝影特別企畫,由《南風》作者許震唐拍攝,有三十二頁攝影作品。從視覺與思考,將濁水溪的問題立體化。
收錄康熙、雍正、乾隆等不同時期的四張古代濁水溪流域圖。
名人推薦
劉翠溶(中研院院士/中研院臺史所特聘研究員)
許雪姬(中研院臺史研究所研究員)
吳晟(詩人)
作者介紹
張素玢
彰化縣員林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教於銘傳大學、淡江大學歷史系,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專長領域為區域研究、地方史志、農業經濟史、環境史、原住民史。著有《歷史視野中的地方發展與變遷——濁水溪畔的二水.北斗.二林》、《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一九○九~一九四五)——以官營移民為中心》、《臺灣登山史.人物》、《桃園縣平埔族調查與研究》、《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與詹素娟合著)、《苗栗縣鯉魚潭巴宰族史暨古文書彙編》 、《茂林國家風景區排灣人文采風調查計畫》(歷史篇)、《林則徐——中國近代化的先驅》、《桃園民居》(蘆竹、平鎮部分)、《北斗鎮志》(開發篇)、《二水鄉志》(開發篇)、《二林鎮志》(經濟篇)等。
目錄
殘山剩水的警訊 劉翠溶
親近歷史現場的濁水溪專著 許雪姬
導論
第一章 洪患、聚落變遷與傳說信仰
第一節 ‧ 濁水溪的水文與災害
第二節 ‧ 戊戌水災與聚落變遷
第三節 ‧ 洪水傳說與「水」崇拜
第二章 從治山到治水
第一節 ‧ 治水事業:河川工事的展開
第二節 ‧ 治山防洪
第三節 ‧ 山林保育思想的萌發
第三章 邊際土地的開發與農村菁英的崛起
第一節 ‧ 農業拓墾的邊際
第二節 ‧ 濁水溪的邊際土地
第三節 ‧ 邊際土地的開發
第四節 ‧ 農村菁英的崛起
第四章 濁水溪出代誌──經濟環境變遷下的社會運動
第一節 ‧ 河流與社會
第二節 ‧ 濁水溪下游的自然環境與農業發展
第三節 ‧ 一九○七︱一九四七 的農民抗議事件
第四節 ‧ 一九八○︱一九九○ 年代的農民抗爭
第五節 ‧ 一九九七︱二○一一 工農搶水之戰
第五章 「後米糖」時代的農業盤整
第一節 ‧ 經濟變遷下的蔗作與稻作
第二節 ‧ 稻作替代─葡萄栽培
第三節 ‧ 另闢蹊徑的花卉園藝產業
第四節 ‧ 異軍突起的蔬菜栽培
第五節 ‧ 工業對農業的「滲透」與「侵蝕」
第六章 濁水溪的歷史難題
第一節 ‧ 南岸或北岸?
第二節 ‧ 分水或爭水?
第三節 ‧ 從地上到地下
第四節 ‧ 從農業之河到工業之河
第五節 ‧ 工農相剋?
結論 濁水溪開發三百年的省思
謝辭
濁水溪大事記
參考書目
索引
序
殘山剩水的警訊
張素玢教授是中生代的臺灣史學者。這本《濁水溪三百年》匯集她近年的研究成果,詳細探討了濁水溪流域的歷史、社會與環境變遷,對於臺灣中部地區的歷史研究有一定的貢獻。
本書運用了豐富的原始資料與相關研究,除了文字敘述,也有詳細的地圖、照片和統計圖表。書中探討的課題涉及水災、聚落變化與民間信仰,防洪、治水與山林的保育,邊際土地的開發與農村菁英的崛起,農工爭水與農民抗爭運動,新作物(如葡萄、花卉園藝、蔬菜)的推廣及面臨的問題,農業與工業的衝突和妥協,河川汙染導致的土壤汙染、地下水開發與地層下陷,以及南岸與北岸的差異及因應對策。作者在結論中指出,三百年來濁水溪扮演著「資源」的角色,但近年已接近枯竭,徒具「殘山剩水」。這個警訊,值得一般民眾,乃至政府單位的重視。
總之,張素玢教授這本文圖並茂的新書,為我們提供了關於濁水溪流域歷史的極佳讀物,允擴推廣,謹為之序。
劉翠溶
二○一四年五月十九日
推薦序
親近歷史現場的濁水溪專著
濁水溪,母親河,三百年來她如何在臺灣中部起起落落的人群中翻轉?今天她的面貌如何?本書以濁水溪沿岸的環境變遷為經,以政府的治水與居民社會形成的狀況為緯,說出近三百年來這塊土地的歷史,是一本值得細讀的書。
書從濁水溪的水文環境談起,她有豐富的水、石、砂、水材等資源,但也難免有水患和砂害,清代收租單中常見的「水沖沙壓」即此之謂。一七一九年施世榜在濁水溪北岸開施厝圳(後稱八堡圳),灌溉了萬餘甲土地,增加糧食生產,也成為商品外銷。然而一八九八年戊戌大水災後,濁水溪漫流、改道,溪南北兩岸受災慘重,迫使臺灣總督府不得不修護岸(於一九二○年完成)以治水,造林以防砂,並帶來大片的浮復地,以供墾殖;且為正本清源起見,也開始造林治山。由於築造防風林綠化有成,可耕地增加,因此私營農場、製糖廠乃應運而生,雖然最後難免為日人資本所掌握。而為了對抗本地和日本人資本家,社會運動在所難免,二林蔗農事件、反對放領土地給退休官員事件,是其犖犖大者。農村社會雖經歷這些抗爭,但也因此產生佃首、原料委員,農場經營者、貸地業者等農村菁英,其崛起不僅影響當代地方政治,對戰後地方領導階層的形成也起了作用。
戰後濁水溪沿岸又在作物、用水、引水等方面有些什麼樣的變遷?先是因國際糖價先盛後衰,糖的黃金時期已過,種蔗、製糖的策略亦隨之調整,原料區面積減少、糖廠兼併;稻作則因栽種技術、品種的改進,使米的生產過剩,價格下跌,亦不得不減產。於是,改種水果、蔬菜、花卉乃成為必然之路;然而由於對美貿易逆差持續升高,政府不能不開放農產品進口,導致果農走上街頭,一九八八年的五二○農民運動令人記憶猶新。而自一九六○年代後,政府全力推動工業化,遂使扶助工業優於照顧農業,此後工安、環境汙染的問題不斷發生。一九九一年六輕最後在雲林沿海麥寮鄉落腳,象徵著往後工、農業將進入激烈的搶水作戰。為了解決其工業用水,二○○一年「集集共同引水」完工,但在此之前,集集攔河堰直達六輕的工業用水專用管路一九九七年便開始供水,政府且要雲、彰兩地農田水利會在工業用水不足之際,同意辦理節水措施。除了六輕,還有二○○八年企圖落腳彰化濁水溪北岸出海口的國光石化。國光石化用水更多,除了只會再攔更多濁水溪水外,似無對策。不只上述,還有中科四期搶水的問題,更難解決。
本書在訴說濁水溪沿岸的諸種變遷後,提出未來不能不面對的難題,不論是溪南北兩岸農民生計的差異、兩岸的濁水使用之爭、全臺第一的地層下陷面積與速率、下游沙漠化與風砂之害、集集共同引水計畫等皆為濁水溪帶來最大的難題。面對如此的難題,政府當局是否有正視的勇氣和解決的辦法?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歷史學門在眾多社會學科的挑戰和侵蝕後,研究課題漸被限縮,如何利用其他學科的長處增益歷史學所不能,並在大處、長期著眼,以宏觀的視角、綿密的史料來詮釋人與環境的關係變遷,這是值得重視的課題。張素玢副教授為了完成濁水溪的研究,不斷做田野調查、進行口述訪談,匯集各種學科對此區的研究成果及相關地圖和統計資料,參考臺灣總督府相關檔案及多種期刊,是在上述堅實的基礎下才能完成這本言簡意賅、跨學科的重要著作。相信這是一部往後相關研究不可不參考的專著。
自從指導素玢完成博士論文後,我一直在旁觀看她的學術之旅,誠如她自己所說的,她始終 「以文獻研究和田野實地調查雙線並行」,這的確是研究臺灣史、深化歷史學門的不二法門。素玢在學術研究的進程中,不斷多方嘗試研究的切入角度,深入田野、貼近觀察,修方志、接計畫,上山下海,帶學生到東沙島探索海人草,爬玉山、雪山,走八通關古道,到東引、西引,清早造訪中部的果菜巿場—無非想親近歷史現場,以寫出有血有肉的學術論文。
我既肯定素玢對學術的執著,又佩服她有取之不盡的動能,二○一三年初她接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所長之職,我料想她會為所務而耽誤研究工作,沒想到今年她完成了這本專著,向我索序,我雖忙碌,亦思有先睹為快之樂,乃略述所感以為之序。
許雪姬
序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047623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7 x 23 x 1.6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張素玢
緣起
我出生在濁水溪孕育的土地上,是個吃濁水米長大的孩子;在離開故鄉員林以前,總以為臺灣的米理當如此Q彈香甜。十九歲北上就讀大學,接著念研究所,讀的雖是歷史,內容卻與臺灣、家鄉的土地,甚至濁水溪都沒有關連。
碩士班畢業,教書九年之後重返政大歷史系博士班,當時計劃以英國怡和洋行與近代中國的政經關係為研究主題,沒想到第一年上了李國祁老師的「臺灣史專題」課程,寫了學期報告後,就轉向臺灣史研究的殿堂。
一九九三年,我開始穿梭在濁水溪下游,最初探究分布在濁水溪浮復地的日本移民村,繼而纂修北斗、二林、二水方志,近十年期間,始終以文獻研究和田野實地調查雙線並行。二○○四年出版《歷史視野中的地方發展與變遷—濁水溪畔的二水.北斗.二林》,探討位在濁水溪沖積扇扇頂、扇央、扇端的三個聚落,其發展軌跡、人與地的互動有何不同。完成這本書以後,體認到自然形塑社會、人為改造自然的歷史過程,除了以不同區位的聚落來探討之外,仍需以更長的時間、更寬廣的空間進行研究。
以濁水溪為主題的研究過程,發現水文變動劇烈為臺灣河川之冠的濁水溪,其沿河聚落常因水患而有所變遷,並產生特別的「水信仰」而寫成第一章〈洪患、聚落變遷與傳說信仰〉。日治時期政府開始積極整治濁水溪,修築堤防,將漫流的網狀水系收束在今天的濁水溪(亦稱西螺溪)河道,一八九八年之後的河道—舊濁水溪因而成為斷頭河,出現近三千甲的浮復地(俗稱溪底,土淺石多且貧瘠)。儘管殖民政府花費鉅資整治河川,濁水溪水患仍不斷造成破壞性災害,官方正本清源,開始治山以求治水之效。第二章〈從治水到治山(一八九八~一九四五)〉,除了學術研究目的,也在為臺灣治標不治本的河川治理方式提供歷史經驗。全臺面積最廣的邊際土地吸引本島、日方資本相繼進駐,土地開發也帶動社會流動,產生一批新的農村菁英,此為第三章〈邊際土地的開發與農村菁英的崛起〉探討的主旨。
... 在大疫流行的背景下,我們此刻安安靜靜坐下來,討論散文寫作的問題,這件事的本身,想想,就令人動容。這要感謝劉總編的精心安排,感謝有這麼一群無論在什麼條件下,都以散文為念,時刻孜孜以求的師友,所以,今天這個夜晚,我想,是值得記住的。 藉此機會,除了向每一位老師表達我的一份慰問和祝願,同時也向大家說一聲謝謝!感謝大家積極參與今天的討論! 下面,按照以往的慣例,由我先引個頭,談一下對這個問題的理解,作為拋磚引玉,然後再請大家各抒己見。 今天以什麼作為話題進行討論,在和雨晴老師商量的過程中,她提出了自己散文寫作中亟待解決的三個問題:題材的選擇、散文語言的美感和故事的安排,最後經過請示劉總編,確定了現在這個內容,主要來回答散文寫作中一個基本的問題,那就是:「散文,怎樣寫才算有意義?」這是每一位散文作者都關注的問題,也是散文創作的一個基本前提。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對於寫作者來說,如果連自己為什麼要寫、為什麼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都沒有搞清楚,那麼,在創作過程中自然就會盲目性多,自覺性少,他筆下的文字就會缺乏精神主導,或者沒有骨架,站立不起來。 ... 我和諸位老師一樣,在寫作的路上一路走過來,也遇到過這種情形:會有作品井噴的時候,也會遇到枯坐愁城,啥也寫不出來的時候。思考一下,這種現象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個人以為,無論是井噴還是水竭,直接原因與生活積累有關,間接原因則與讀書多少、對生活的思考是否深入相關。一個寫作者,假如讀書不多,但生活閱歷豐富,正所謂經得多見得廣,也可以走筆不停(文章質量則屬另外一個問題),而生活經歷貧乏、單調,讀書又不多,那自然就會感覺沒嗑嘮。所以,任何文字的背後,都有經歷與閱讀這兩條腿在支撐著。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人事是紛繁複雜的,面對生活,面對人群,是否能夠保持敏銳的感知力?是否能夠情動於衷?是否有自己獨立的思考?你的這些思考是浮淺還是深入?這些,對於散文寫作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問題,甚至可以說,它決定著一篇散文分量的輕重和價值的大小。所以,從這個角度上看,散文的寫作,其實就是對生活、對人生、對生存環境的思考和追索,只不過我們是以審美的方式進行而已。這正如中國傳媒大學於君教授所說:「作為審美性徵鮮明的散文文本,當屬於人類洞察力的結晶,同時亦是開啟人類洞察力的鑰匙……散文文本的靈魂尺度丈量著它的美學價位。」所以,散文的靈魂,正在於它的思想價值。羅丹在其《藝術論》中有個著名論斷:「你看一看藝術的傑作吧,藝術的整個美,來自思想,來自意圖,來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啟發的思想和意圖。」很顯然,按照羅丹的說法,一件藝術品,如果抽離了其中的「思想和意圖」,就會變得毫無價值,最低起碼它不是一件藝術傑作。 當我們拿起筆來,準備寫作的時候,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寫什麼的問題,其次才是怎樣寫的問題。這其實是一個題材選擇的問題。這個問題,往往從一開始就決定了文章的方向,甚至可以說,決定了它的審美價值。下面,我們就集中討論一下,作為「意義寫作」寫什麼的問題。 首先,要著眼於有意義的事物。 ... 在這裡,意義,就是散文的靈魂。世上萬事萬物,無不色彩紛呈,我們不能不加選擇,拿過來就寫,而選擇什麼入文,要對哪些物事狀寫描摹,無疑體現著作者自身的價值取向和興趣偏好。《美文》雜誌副主編穆濤就說過:「散文要寫生活,要寫有意義的生活,因為有意義的才是可貴的。」所以,我們動筆之前,就要仔細掂量一番,你所要寫的人和事,有沒有意義,有什麼意義,也就是說,你的文章要告訴人們一些什麼?這一點,首先必須搞清楚。如果不加選擇,把那些本身沒什麼意義的事情拿過來,寫成文章,讓人家花時間去閱讀,用魯迅的話來說:這不等於謀財害命嗎?所以,我們對筆下的文字要有責任心,要有使命感,不能隨心所欲,小大由之。 什麼是有意義的文字? 個人的理解是:一、有擔當的文字。現在社會上有一種思潮,排斥「文以載道」,說如果那樣的話,文章的肩負就太重了,散文應該以輕鬆愉快為主調。我不反對輕鬆愉快,但輕鬆愉快的文字也可以是有文化底蘊的文字,可以是有「意圖」的文字。世有大道,亦有小道,小道也是道。散文如果也去向娛樂圈看齊,專意娛人耳目,甚至要娛樂至死,那我是不會去給它送輓聯的。我們回顧一下那些傳世文章,「載道」者是為主流,這是千百年來形成的一種文人自覺、文化自覺。一個人不一定非要做文人,但作為一個文人,如果整天花花草草、阿貓阿狗,這種將創作過度私人化的行為,是不值得提倡的,也是毫無意義的。的確,創作是個人化、個性化很強的行為,但作品一旦拿出來發表,面對他人,面對社會,就絕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了。在這個問題上,我完全贊同柏峰老師的觀點,他是主張散文要有所擔當的,雖稱不上「經國之大業」,但也不可自輕自賤。 二、啟人心智的文字。哪怕你寫的是吃喝拉撒,微末小事,但文字背後所傳達出來的,應該也透著一種文化蘊含,有文化品味,而不是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我們都熟悉的《項脊軒記》、《柳敬亭說書》、《核舟記》,寫的都是小事情、小物件,但從那些文字中,卻體現出了一種人文情懷。我以為,一般說來,文章應有兩個方面的價值:審美價值和認識價值。所謂認識價值,就是指文章的內容可以開啟心智,幫助人們對某種事物、某種思想看清楚、想明白。莊子的文章就是這方面的典型,而且《莊子》不僅具有審美價值,更有認識價值。 三、有意趣的文字。有趣,也是一個人自身文化、自身修養的體現。這種體現甚至是無意識的,不由自主的,因而它不是一種刻意。文人有書畫之趣,野叟有嘻水之樂,即使大盜小賊,也自有屬於他們的趣味。所以,趣味也有文野、高低、正邪之分。記得清代才女賀雙卿初嫁周家,偶有一次洗硯臺被丈夫周大旺看見,他很不高興地說:閒著沒事洗黑石塊,不如刮刮鍋底灰,還能肥田呢!倆人的趣味截然不同。而李清照與趙明誠,吃完了飯就點起蠟燭,猜書賭茶,勘校古籍,以此為樂。納蘭性德也有「賭書消得潑茶香」一句,回想當年與妻子的生活情趣。什麼樣的趣味配什麼樣的人,一點不會錯。而將那些奇人趣事、山風野俗、茶滋飯味形諸筆端,編排入文,只要深得內中三味,反倒別有一番意趣了(這樣的文字要出彩,相對要難一些),因為這種意趣,是從文人雅士的骨子裡透發出來的,是一種自然的流淌。 說起來,「意義」是一個很主觀的詞彙,你的「意義」,我的「意義」,他的「意義」,可能各不相同,甚至大相逕庭。所以,「意義」也是有高下之分的。在我說來很有意義的事,在你,可能就沒有意義或者意義不大。反過來也是這樣。那麼,誰的「意義」才算是真正有意義呢?衡量的尺度只有一個,那就是世間公理。當然,我們並不否定有時候奇才、怪才手裡掌握著真理,但這個幾率畢竟太小了——五百年方有聖人作,而況我等未必恰巧就是那個奇才怪才。這裡單就文章而言,如何來權衡自己所寫的內容有沒有意義呢?這就要看作者的思考能力了,看他的思維深度和認知高度了。文章可有常識,但如果寫出來的都是常情常景,說出來的都是老生常談,或者人云亦云,講的道理也是人盡皆知,讀者就不愛看。讀者永遠都是喜新厭舊的,而且,讀者的水準高過寫作者的,比比皆是。我們自己在閱讀時,也有這樣的體驗,不願去看那些了無新意的文章,不願聽人磨嘰同樣的道理。假如自以為有趣,把這樣一堆文字塞給人家,人家怎麼會去讀呢?當然,另一方面,好的作品,也需要有好的讀者去鑒評和賞析,所謂「貨遇識家」。但鑑賞能力與衡量標準,也是隨著時代在變化的,這就是有的名著,上一個時代寂然無聲,而下一個時代卻名聲顯赫的原因。 其次,「意義」從哪裡來? ... 「意義」這東西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卻實實在在存在著。那麼,意義到底是什麼呢?詞典上開列了好幾個義項,頭一個就是:「事物所包含的思想和道理。」由此可見,沒有思想,也就沒有意義。對於我們的散文寫作來說,首先就要看一篇文章裡面有沒有思想和道理,究竟對他人、對社會有什麼作用和價值。所以,文章寫就,我們有必要自己來讀一讀,想一想:在這篇文章里,我到底告訴了別人一些什麼?向社會傳達了啥?不妨掩卷自問:文中所說的道理是不是一家之言?若不是,那講述的角度是不是與眾不同?若不是,那我運用的語言是不是新穎獨特?如果這些一樣都沒有,那麼請問,此文還寫它做什麼呢?所以,我們應該經常自問自答:我這篇文章有意義嗎?有價值嗎?只有這樣,才能夠成為一個頭腦清醒的寫作者。當然,文章的意義有大有小,價值也會不同,但如果寫出來的東西,根本沒什麼意義,豈不是很可悲嗎? 那麼,如何才能把文章寫得有意義呢?這就要深入思考生活的意義,人生的意義,不同事物之中所蘊含的不同意義。只有這樣,才能為散文的「意義寫作」打下堅實基礎。我平時拜讀平臺上的文章,感覺老師們的作品,在這方面都做了很多探索和思考,進行了許多實踐,讓人得到很多啟發。顯然,在這方面,老師們都有自己的一套經驗和做法。在這裡,我也向大家匯報一下個人的一得之見: 一、善於發現小事情背後的大意涵,發現尋常人身上的「閃光點」。之所以強調小事情、尋常人,因為我們自己就是個尋常人,我們整天面對的,無非日常生活中的家長里短,所能接觸到的,不過也就是單位同事,街坊鄰居,親戚朋友,沒有馮驥才筆下那麼多奇人異事讓我們碰上。遠的不說,就說眼下我們遇上了這麼大一場瘟疫,屬於必將載入史冊的事件,但想想我們自己,在此期間都經歷了什麼呢?我們不處在事件的核心位置。我們個人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並不是高層決策面臨什麼難題,搶救危重病人時如何緊張,多半只是眼前那條空曠寂靜的馬路,空無一人的小區,焦躁的孩子和憂心的父母。我們此刻面臨的,幾乎都是一樣的境遇。那麼,我們周圍的這種平凡,身邊的這些瑣碎,我們所經歷的日日夜夜,就都毫無意義嗎?顯然不是的。但要將它付諸筆端,則需要有一定沉澱的時間,需要反覆咀嚼和反芻。任何輕率的文字都是浮淺的。但為文,有一點可以肯定,寫尋常事、尋常人,必需要有一個不尋常的角度,只有與眾不同的角度,才會寫出與眾不同的故事,讓人看到凡人小事後面的意義。即便是雜文、隨筆,也有個切入點的問題,有論說角度上的差異。另外,我們在寫作的過程中,使用的語言固然都是白話,但白話並不等於都是沒有個性、沒稜角、沒內涵的話,如同一碗白開水,喝,沒滋沒味,看,一眼到底。我們應對自己提出這樣的要求:哪怕是寫一個小的場景,寫下一個句子,也要思考其內涵、角度、表述方式等等一些問題,盡力避開已有的老套路,不去當大路貨。 二、在人皆不疑之處生疑,於熟視無睹之地見奇。散文是一種創作,創作最忌因循守舊,那種「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幹部」的思維模式是千萬要不得的。我們要保持思維活躍,不能形成定式。凡事要敢於大膽質疑——眾口一詞就是對的嗎?幾十年、幾百年傳下來的,就不容置疑嗎?我們日日習以為常的東西,就不可更改了嗎……為政可以「不法先王之法」,為文,也不能因循守舊。問題在於,我們是否有眼力發現事物的可疑之處,發現了,是否有能力提出驚世駭俗的疑問——這便是才情所在了。這種能力不是憑空產生的,是要通過大量的閱讀和深入的思考才能獲得,所以,歷史、哲學,都要讀一點,不然的話,你的突發奇想便很可能不著邊際,甚至是胡思亂想。只有讀得多了,想得深了,才能夠具備一雙「發現的眼睛」,敏銳地看到別人眼中尚且混沌未明、渾然不覺的事物。 三、把事物翻過來看,道理從另一面去琢磨。有句俗話說「事怕顛倒理怕翻」,本義是要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想想,但借用過來,也可以成為我們思維的一種方法。一般而言,我們平時看待事物,思考問題,往往習慣於正面去看,順著去想,很少繞到事物的背面,想一想如果不如此,會怎樣?這就是逆向思維。這裡我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各位一定聽過何先學老師在群里的聊天,他的思考方式常常就是逆向的,語言表達也不是線性的,有時可能感覺突兀,但你如果切換到另一個角度,就會立刻恍然大悟了。他的話,常常讓人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啟人思考。這就是他語言生動,說話風趣的原因。這種敘事方式如果運用到散文里去,或幽默,或調侃,獨到新奇,不是也可使文章更加生動有趣嗎? ... 最後再說一個問題:文章的意義,一定要擺到桌面上來嗎? 其實,好的文章,都是用語言把思想、情感包裹起來的。這種「藏」,是作品藝術性的一個重要體現,小說藏,散文藏,詩歌更需要藏。李白的朋友之情,在「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詩句里;而辛棄疾心念北伐又倍感失落,但他只吟「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1924年的魯迅,他不說自己孤寂和苦悶,只說「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樣的句子「無聲勝有聲」,沒說的話,更加耐人尋味,甚至,我們能夠在一串刪節號里,看到作者欲言又止的深意。所以,我們要學會「鑼鼓聽音」,聽懂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那些話語。而在文章中或結尾時,老想站出來說話,直接去表達自己內心所思所想的,顯然不夠相信群眾,唯恐別人「不懂我的心」。魯迅的作品非常講究「藏」,而且藏得很嚴實,藏得很藝術。「藏」作為一種文學創作的藝術手段,現在依然不過時,而且很有實用價值。記得我以前在「新銳散文」的平臺上曾發表過一篇很短小的文章:《古玩城邊的老榆樹》。這篇文章,我就做了刻意掩藏。文章前面把依法砍伐老榆樹的理由說得很充分了,最後一段,則轉筆寫了古玩城的待建問題。這塊土地批覆開工已經有好幾年了,卻遲遲不動工,按照相關法律規定,應該收回批件,但卻無人問津。此事與前面老榆樹的被執法,形成了鮮明對照,從中看出一個選擇性執法的問題。這篇文章的文眼也正在於此。但如果把這個問題直接拿出來說,一是過於直白,缺乏藝術性,二是這篇文章的命運,很可能就是被槍斃了。 我們都知道,古文特別講究語言的運用,甚至有所謂「春秋筆法」,例如說一個人死,就有薨、崩、卒、夭、逝、終、殤、喪、死、歿等很多字眼可以選擇。不同的字,褒貶、情感、分寸各有不同。古人這種對語言慎重選擇的態度,很值得我們學習。特別是隨筆、雜文一類的文章,更應該仔細斟酌語句,講究用字用詞,最低起碼可以避免被機器擋回來。 以上所談的內容,就是受到雨晴老師的啟發,加上個人的一些體會,有不對的地方,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作者簡介 ... 李漢君:下鄉知青,大專學歷,只有兩個與散文相關的頭銜:曾經的黑龍江省散文詩學會理事、哈爾濱市社會學會理事。
文章來源取自於: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culture/3qkyb5y.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637948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二水恐慌改善中醫診所永靖長期頭暈中醫推薦鹿港失眠睡不著治療中醫鹿港白天沒精神改善中醫診所
永靖頸部緊繃酸痛中醫推薦 北斗長期頭暈中醫推薦 網友都推薦到這間和美中醫診所,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花壇無法進行中高強度運動治療中醫 竹塘情緒緊張治療中醫 看不好的人都來這間彰化中醫診所,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大城胃脹改善中醫診所 埔鹽不用安眠藥治療看什麼科 彰化這間中醫診所看診態度好,睡眠障礙改善很多大葉大學附近推薦頻尿改善中醫診所 信義鄉肌肉緊繃中醫推薦 ptt推薦的員林中醫診所,睡眠障礙改善很多